澳门人·威尼斯秘书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
一、说明
(一)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秘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为学习专业知识提供关于组织行为基本规律的专业理论,与“领导科学”、“现代管理学”、“秘书学”等课程是交叉关系。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二)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认识组织行为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从事秘书工作、参与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本课程的内容体系由十部分组成。1、本体理论2、学科理论3、要素理论4、运行理论5、个体行为理论6、群体行为理论7、领导行为理论8、组织管理理论9、组织激励理论10、组织变迁理论
(四)教学时数
72学时
序号 | 内 容 | 学时 |
1 | 第一章 组织行为概述 | 6 |
2 | 第一节 组织行为的涵义与特征 | |
3 | 第二节 组织行为的功能与类型 | |
4 | 第三节 组织行为的机制与历史 | |
5 | 第二章 组织行为的科学 | 7 |
6 | 第一节 组织行为基本含义与学科特征 | |
7 |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与基础理论 | |
8 |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结构体系与主要内容 | |
9 | 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与研究方法 | |
10 | 第三章 组织行为的要素 | 9 |
11 | 第一节 组织行为的主体——社会组织 | |
12 | 第二节 组织行为的客体——组织环境 | |
13 | 第三节 组织行为的内容要素——组织劳动 | |
14 | 第四节 组织行为的形式要素——组织文化 | |
15 | 第五节 组织行为的动机要素——组织目标 | |
16 | 第四章 组织行为的运行 | 7 |
17 | 第一节 组织运行的设计 | |
18 | 第二节 组织运行的程序 | |
19 | 第三节 组织运行的体制 | |
20 | 第四节 组织运行的结构 | |
21 | 第五章 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 7 |
22 | 第一节 个体行为概述 | |
23 | 第二节 影响个体行为的个性因素 | |
24 | 第三节 影响个体行为的环境因素 | |
25 | 第四节 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 | |
26 | 第六章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 7 |
27 | 第一节 群体行为概述 | |
28 | 第二节 影响群体效能的内部因素 | |
29 | 第三节 影响群体效能的外部因素 | |
30 | 第四节 群体的工作设计 | |
31 | 第七章 组织中的领导行为 | 7 |
32 | 第一节 领导行为概述 | |
33 | 第二节 领导行为的构成要素 | |
34 | 第三节 影响领导行为的制约因素 | |
35 | 第四节 领导行为的职能 | |
36 | 第八章 组织行为的管理 | 7 |
37 | 第一节 组织行为管理的涵义与特征 | |
38 | 第二节 组织行为管理的功能与要素 | |
39 | 第三节 组织管理的职能和方法 | |
40 | 第四节 组织行为管理的原则与理论 | |
41 | 第九章 组织行为的激励 | 8 |
42 | 第一节 组织激励原理 | |
43 | 第二节 价值需要激励 | |
44 | 第三节 目标导向激励 | |
45 | 第四节 效果反馈激励 | |
46 | 第十章 组织行为的变迁 | 7 |
47 | 第一节 组织行为的发展 | |
48 | 第二节 组织行为的调整 | |
49 | 第三节 组织行为的变革 | |
| 合计 | 72 |
(五)教学方式
采用系统讲授、专题讨论、作业练习、指导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二、本文
第一章 组织行为概述
教学要点:
组织行为的涵义与功能、特征与类型、历史与机制等知识。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行为的涵义与特征
一、织行为的涵义(一)社会行为的涵义(二)组织行为的涵义
二、组织行为的特征(一)主体特征(二)功能特征(三)形式式特征(四)体制特征(五)结构特征(六)(管理特征)
第二节 组织行为的功能与类型
一、组织行为的功能(一)社会劳动的功能(二)社会交流的功能(三)社会教化的功能(四)社会管理的功能(五)社会保障的功能(六)社会创新功能
二、组织行为的类型(一)按行为的主体划分(二)按行为的发生划分(三)按行为内容(四)按行为方式(五)按行为形式(六)按行为的阶段(七)按行为的价值(八)按行为的时间(九)按行为的范围(十)按行为的形态
第三节 组织行为的机制与历史
一、组织行为的机制(一)核心机制(二)基本机制
二、组织行为的历史(一)公社制(二)家族制(三)科层制(四)权变制
考核要求:
识记、领会并分析组织行为的涵义与特征、功能与类型、历史与机制等知识。
第二章 组织行为的科学
教学要点: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涵义、学科特征、发展历史、基础理论、结构体系、主要内容等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行为基本含义与学科特征
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涵义(一)涵义表述(二)涵义分析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征(一)普遍性(二)综合性(三)系统性(四)交叉性(五)实用性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与基础理论
一、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一)发展历史的基本过程(二)发展历史的主要特征
二、组织行为学的基础理论: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伦理学、传播学、生理学、领导科学、认知科学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结构体系与主要内容
一、结构体系(一)总体论述(二)分项论述
二、主要内容:由十部分组成。1、本体理论2、学科理论3、要素理论4、运行理论5、个体行为理论6、群体行为理论7、领导行为理论8、组织管理理论9、组织激励理论10、组织变迁理论
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意义
二、主要方法(一)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二)分析研究资料的方法
考核要求:
识记、领会、分析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涵义、学科特征、发展历史、基础理论、结构体系、主要内容等。
第三章 组织行为的要素
教学要点:
组织行为的主体、客体、动机、内容、形式等要素的知识。
教学时数:
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行为的主体——社会组织
一、组织的涵义(一)涵义概述(二)涵义分析
二、组织的要素(一)组织成员(二)组织目标(三)组织体制(四)组织规范(五)组织环境
三、组织的功能(一)集中资源的功能(二)系统配置的功能(三)统一目标的功能(四)规范激励的功能(五)价值实现的功能(六)社会交往的功能
四、组织的类型(一)按体制划分(二)按领域划分(三)按规模划分(四)按空间划分(五)按设置划分(六)按关系划分(七)按机制划分(八)按职能划分(九)按形成划分(十)按性质划分
第二节 组织行为的客体——组织环境
一、组织的外部环境(一)人文环境(二)生态环境
二、组织的内部环境(一)人文环境(二)物质环境
三、组织环境的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客观性、条件性、对象性、动态性、互动性
第三节 组织行为的内容要素——组织劳动
一、组织劳动的意义
二、组织劳动的基本过程(一)劳动投入(二)劳动产出(三)劳动交换(四)劳动分配(五)劳动消费
三、组织劳动的主要内容(一)生产性劳动(二)生活性劳动
四、组织劳动的表现形式
五、组织劳动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组织行为的形式要素——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的涵义(一)广义的组织文化(二)狭义的组织文化
二、组织文化的功能(一)导向功能(二)凝聚功能(三)激励功能(四)教化功能(五)规范功能(六)整合功能(七)体现功能(八)构建功能
三、组织文化的特征(一)创造性(二)社会性(三)合成性(四)整体性(五)历史性(六)丰富性(七)多样性(八)互动性
四、组织文化的形成与要素
第五节 组织行为的动机要素——组织目标
一、组织目标的涵义(一)涵义表述(二)涵义分析
二、组织目标的功能(一)引发功能(二)导向功能(三)推动功能(四)统一功能(五)整合功能
需求
三、组织目标的类型:七种划分方法
四、组织目标的设置
考核要求:
识记、领会组织行为的主体、客体等要素的知识,分析并应用组织行为的原因、内容、形式等要素的知识。
第四章 组织行为的运行
教学要点:
组织运行的设计、程序、体制、结构等知识。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运行的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涵义(一)涵义表述(二)涵义分析
二、组织设计的理念
三、组织设计的要素
四、组织设计的原则(一)目标导向(二)程序统一(三)体制科学(四)结构合理(五)责权明确(六)集约高效(七)整体协调(八)创新发展
第二节 组织运行的程序
一、组织程序的涵义(一)涵义表述(二)涵义分析
二、劳动资源的输入(一)资源类型(二)输入方式(三)输入原则
三、劳动资源的配置(一)配置类型(二)配置方式(三)配置原则
四、业务工作的开展(一)工作类型(二)工作方式(三)工作原则
五、劳动产品的输出(一)输出类型(二)输出方式(三)输出原则
第三节 组织运行的体制
一、组织体制的涵义(一)涵义表述(二)涵义分析
二、组织体制的功能(一)组织功能(二)体现功能(三)规定功能(四)约束功能
三、组织体制的属性
四、组织体制的构成(一)组织系统(二)组织制度
第四节 组织运行的结构
一、组织结构的涵义(一)涵义表述(二)涵义分析
二、组织结构的内容(一)组织之间的结构关系(二)组织内部的结构关系
三、组织结构的规模
四、组织结构的类型(一)直线制(二)职能制(三)矩阵制(四)合成制(五)事业制(六)多维制(七)权变制
考核要求:
识记、领会、分析、应用组织运行的设计、程序、体制、结构等知识。
第五章 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教学要点:
个体行为的意义与特征、类型与管理,影响个体行为的个性因素、环境因素,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开发等知识。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个体行为概述
一、个体行为的意义
二、个体行为的特征(一)个性化(二)职业性(三)能动性(四)基础性(五)情感性
三、个体行为的规律
四、个体行为的角色(一)角色规定(二)角色认同(三)角色表现
五、个体行为的类型(一)按行为内容划分(二)按行为方式划分(三)按行为关系划分(四)按行为形态划分(五)按行为意义划分
第二节 影响个体行为的个性因素
一、个性概述(一)个性的属性(二)个性的特点(三)个性的涵义(四)个性的形成(五)个性的发展
二、个性认知(一)认知的涵义(二)认知的功能(三)认知的要素(四)认知的类型
三、个性倾向(一)气质(二)能力(三)性格
第三节 影响个体行为的环境因素
一、一般因素(一)社会文化因素(二)社会心理因素
二、特定因素(一)社会性因素(二)自然性因素
第四节 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
一、职生涯设计开发的涵义(一)涵义表述(二)涵义分析
二、职业生涯设计的功能(一)明志(二)导向(三)激励(四)基础(五)调节
三、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一)目标设计(二)选择设计(三)开发设计)(四)从业设计(五)管理设计(六)变迁设计
四、职业生涯设计的原则(一)个人与组织相结合(二)自我与社会相结合(三)生存与发展相结合(四)现实与未来相结合(五)理想与实际相结合
五、职业生涯设计的变迁
考核要求:
识记、领会个体行为的意义与特征、类型与管理等知识,分析并应用影响个体行为的个性因素、环境因素,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开发等知识。
第六章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教学要点:
群体的涵义与功能、成长与类型、合力与互动等知识,以及影响群体效能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业务群体的工作设计等知识。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群体行为概述
一、群体的涵义(一)涵义表述(二)涵义分析
二、群体的特征(一)合成性(二)职能性(三)多维性(四)隶属性(五)中介性(六)趋同性
三、群体的特征(一)达标功能(二)互补功能(三)控制功能(四)协调功能(五)激励功能(六)社交功能(七)感应功能(八)传承功能
四、群体的类型
五、群众的历史(一)历史时期(二)历史特征
六、群体的互动(一)涵义(二)对象(三)功能(四)形式
第二节 影响群体效能的内部因素
一、结构性因素(一)群体目标(二)群体技术(三)群体构成(四)群体决策(五)群体规范(六)群体传播
二、心理性因素(一)群体意识(二)群体关系(三)群体传播(四)群体心理(五)群体压力(六)群体效价
第三节 影响群体效能的外部因素
一、组织文化环境(一)精神文化环境(二)业务文化环境(三)人员文化环境
二、相关业务环境(一)外部的社会环境(二)内部的业务环境
三、社会生态环境
第四节 群体的工作设计
一、工作设计的涵义(一)涵义表述(二)涵义分析
二、工作设计的功能(一)分工协作的功能(二)责权明晰的功能(三)能本管理的功能(四)自我激励的功能
三、工作设计的内容(一)工作内容(二)工作责权(三)工作关系(四)工作规范(五)工作反馈
四、工作设计的方法(一)专业化的设计方法(二)轮换化的设计方法(三)丰富化的设计方法(四)特征化的设计方法
五、工作设计的原则(一)工效学的原则(二)技术学的原则(三)心理学的原则(四)管理学的原则
考核要求:
识记、领会群体的涵义与功能、成长与类型等知识,分析并应用群体的合力与互动、影响群体效能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业务群体的工作设计等知识。
第七章 组织中的领导行为
教学要点:
领导的涵义与要素、属性与特征、权威与效能,以及影响领导权威的组织因素和成员因素,领导的一般职能和主要职能等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领导行为概述
一、领导的涵义(一)涵义表述(二)涵义分析
二、领导的特征(一)人事性(二)政治性(三)双重性(四)全局性(五)前导性(六)立体型(七)权责性(八)互动性
三、领导的权威与效能(一)领导的权威(二)领导的效能
第二节 领导行为的构成要素
一、主体因素——领导成员
二、客体因素——领导部署
三、动力因素——领导目标
四、组织因素——领导体制
第三节 影响领导行为的制约因素
一、领导环境(一)涵义(二)功能(三)要素(四)要求
二、领导规范(一)涵义(二)形成(三)功能(四)内容
三、领导方略(一)涵义(二)形成(三)功能(四)内容(五)运用
四、领导效能(一)涵义(二)要素(三)意义(四)考评
第四节 领导行为的职能
一、领导行为的职能(一)业务系统(二)人事系统(三)设施系统(四)环境系统(五)管理系统(六)信息系统
二、领导的主要职能(一)决策工作(二)编制工作(三)人事工作(四)思想工作
考核要求:
识记、领会领导的涵义与要素、属性与特征、权威与效能,以及影响领导权威的组织因素和成员因素,领导的一般职能和主要职能等
第八章 组织行为的管理
教学要点:
组织行为管理的涵义与特征、功能与要素、职能与方法、原则与理论等知识。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行为管理的涵义与特征
一、组织行为管理的涵义
二、组织管理的程序(一)决策(二)执行(三)监控(四)调整
三、组织管理的特征(一)二重性(二)整合性(三)智能性(四)组织性(五)全面性(六)分层性
第二节 组织行为管理的功能与要素
一、组织管理的功能(一)定位功能(二)定向功能(三)整合功能(四)资源功能(五)动力功能(七)维护功能(八)创新功能
二、组织管理要素(一)管理人员(二)管理对象(三)管理目标(四)管理体制(五)管理传播
第三节 组织管理的职能和方法
一、系统的管理职能(一)业务系统的管理职能(二)人事系统的管理职能(三)环境系统的管理职能(四)管理系统的管理职能(五)设施体统的管理职能(六)信息系统的管理职能
第四节 组织行为管理的原则与理论
一、组织行为管理的原则(一)人本管理与能本管理(二)依法管理与科学管理(三)民主管理与统一管理(四)制度管理与自主管理(五)人员管理与工作管理
二、管理的理论(一)组织理论(二)分工理论(三)体制理论(四)要素理论(五)职能理论
考核要求:
识记、领会、组织行为的管理职能、管理方式,分析并应用组织行为的管理原则、管理理论等知识。
第九章 组织行为的激励
教学要点:
组织激励原理、价值需要激励、目标导向激励、效果反馈激励等知识。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激励原理
一、激励的意义(一)人本化管理的需要(二)科学化管理的需要(三)民主化管理的需要(四)法制化管理的需要(五)创新化管理的需要
二、激励的要素(一)组织的价值需要(二)组织行为的动机(三)组织行为的目标(四)组织行为的规范(五)组织行为的效果反馈
三、组织行为激励的程序
第二节 价值需要激励
一、需要结构理论(一)基本观点(二)重要意义(三)实际运用
二、需要调节激励(一)基本观点(二)重要意义(三)实际运用
三、双重需要激励(一)基本观点(二)重要意义(三)实际运用
四、成就需要激励(一)基本观点(二)重要意义(三)实际运用
第三节 目标导向激励
一、目标期望激励(一)基本观点(二)重要意义(三)实际运用
二、目标设置激励(一)基本观点(二)重要意义(三)实际运用
三、目标价值激励(一)基本观点(二)重要意义(三)实际运用
四、目标适度激励(一)基本观点(二)重要意义(三)实际运用
第四节 效果反馈激励
一、效果定性激励(一)基本观点(二)主要方法(三)实际运用
二、效果认知激励(一)基本观点(二)主要方法(三)实际运用
三、效果情感激励(一)基本观点(二)主要方法(三)实际运用
考核要求:
识记、领会组织激励原理,分析并应用价值需要激励、目标导向激励、效果反馈激励等知识。
第十章 组织行为的变迁
教学要点:
组织发展的意义、方式条件、战略,组织调整的意义、原因、对策,组织变革的动因、阻力、内容、方式,组织创新的意义、机制、条件等内容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行为的发展
一、发展的重要意义(一)组织生存的动力条件(二)解决矛盾的前提条件(三)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四)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发展的战略思想(一)科学发展战略(二)持续发展战略(三)全面发展战略(四)资源开发战略(五)公众导向战略(六)自主创新战略
三、发展的条件(一)内部条件(二)外部条件
四、发展的促进方式(一)学习提高(二)实践总结
第二节 组织行为的调整
一、组织调整的涵义
二、组织调整的原因(一)内部原因(二)外部原因
三、组织调整的内容(一)目标调整(二)规范调整(三)体制调整(四)技术调整(五)人事调整(六)程序调整(七)管理调整
四、组织调整的方式(一)指导型调整(二)指令型调整
五、组织调整的程序(一)认识问题(二)确定目标(三)制定计划(四)组织实施(五)反馈调整(六)效果评价
第三节 组织行为的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涵义
二、变革的原因(一)内在原因(二)外在原因
三、变革的内容(一)组织目标(二)组织体制(三)管理方式(四)组织技术(五)组织人事(六)组织程序(七)组织规范
四、变革的程序
五、变革的策略
考核要求:
领会、分析并应用组织发展的意义、方式条件、战略,组织调整的意义、原因、对策,组织变革的动因、阻力、内容、方式,组织创新的意义、机制、条件等内容。
三、参考书目
1、李剑锋,《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弗雷德,《组织行为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第11版。
4、朱永新,《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