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论坛】传承文脉 服务社会 创新发展——谈中文学科的发展思路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09浏览次数:57

传承文脉  服务社会  创新发展

——谈中文学科的发展思路

 

澳门人·威尼斯院长  韩高年教授

 

一、继承传统,保持优势,稳中求进。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我校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黎锦熙、杨伯峻、罗根泽、徐褐夫、赵荫棠、丁易、陈涌、彭铎、郭晋稀、郑文、李鼎文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在此执教治学,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形成了勤实严谨的优良学风,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新时期以来,在赵逵夫等教授的带领下,本学科有了长足的发展。1996年获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2003年获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2003年建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获中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点,2007年中国古代文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2009年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被批准为省级人文研究基地,2011年获批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综合实力在西北处于领先,在全国处中上位置。

澳门人·威尼斯立院的宗旨是立足社会需求,强调创新研究,弘扬传统文化,培育优质人才。在高等教育面临重要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的今天,我们仍将继承本学科的传统,以创新发展、严谨勤实的学风教风作好各项工作,保持优势,稳中求进。

二、凝练方向,彰显特色,健全机构。

澳门人·威尼斯中文学科经过长期发展,现已形成5个稳定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并组建成了与之相应的实体性研究机构与学科队伍:

中国古代文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术积累最丰厚、力量最强。学科依托省级人文研究机构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学科完成的《先秦文学编年史》、《历代赋评注》、“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等一些标志性成果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学科被学界称为“先秦文学研究的中心”、“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

中国古典文献学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优势特色方向:敦煌文学文献、西北地方文献、古代文学文献。依托全国高校古委会直属机构“古籍研究所”等机构,完成了《敦煌文献论丛》6种、《陇右文献论丛》26种、《西北行记丛萃》20种32册、《文史研究专刊》14种。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汉语言文字学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招收研究生,又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第一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本学科依托语言文字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两个机构,形成了文字音韵训诂、地方志、西北方言与民俗等研究方向,近年来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中国现当代文学立足西部、放眼全国,依托现当代文学研究所与西部文学与当代文学批评研究中心、西北文化研究所,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中国现当代诗歌”、“地域文化与西部文学”三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方向,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文艺学与比较文学以民族文学与民族认同、敦煌文艺美学为重点,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民族认同”、“西方宗教与文学”三个特色优势研究方向,近年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三、崇尚学术,教研结合,内涵发展。

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本学科一直奉行崇尚学术、尊重人才的理念。近五年来,本学科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205篇,出版学术专著45部,成果获得各种科研奖励32项。其中《先秦文学编年史》为首个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文库”的成果,“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陇右文献丛书”等对甘肃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有重要意义。

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面,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成效显著。近年来,本学科点已为省内外高校培养博士41名,硕士929名。毕业博士生中多人成为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郑州大学、兰州大学、宁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教学科研骨干。

今后,深度整合和利用科研和学科平台,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仍将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四、服务地方,以用促研,研用结合。

本学科近年来和地方政府横向合作成效显著,在甘肃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与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1.赵逵夫组织的西和“乞巧文化”申遗成功,还指导陇东庆阳地区先周文化资源的开发及相关文化建项目的实施。

2.韩高年承担的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政府“兰山华夏文化长廊”展示素材研究项目已通过结项验收,进入施工阶段;

3.伏俊连承担的“伏羲文化大典”编纂工作已经初步完成;

4.郝润华完成“庆阳名人李梦阳文集”的整理项目;

5.漆子扬完成“陇上名人刑澍诗文集整理”项目;

6.王贵生完成“清水县秦文化遗存调查”项目;

7.杜志强完成“陇上名人赵时春诗文集整理”项目;

8.丁宏武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陇右著姓文化与文学研究”。

上述项目都为地方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学科有多位教授还作为骨干成员和咨询专家参与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保护创新区”项目的申报立项咨询工作,并承担了澳门人·威尼斯“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保护协同创新中心”、“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的研究项目“华夏文明在甘肃”的研究工作。

在国家构建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在高等教育强调协同创新的新形势下,在甘肃省努力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新机遇面前,作为省属院校中文学科,要想实现转型发展,首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专深的理论研究为智库,切实解决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理论难题。

应利用本学科在周秦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研究方面的传统优势,按省上“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总体部署,深入研究,发掘省内各地区文化资源,着重作好梳理其历史发展脉落,理清其与各时期其它区域中华文明的相互关系,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智库。

2.以一级博士点为人才孵化器,有效解决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人才需求问题。

可以通过开设“华夏文明在甘肃”理论课程,增设目录外二级博士点“国学与华夏文明传承”,引导博士生或硕士生围绕甘肃境内始祖文化、文明源头、彩陶文化、周秦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学与文化、长城文化、敦煌文化等甘肃特色文化的理论研究进行学位论文选题,并以此为契机,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为甘肃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区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3.利用本学科拥有的学术研究机构,为省内各地县政府落实、分解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任务提供咨询服务,为地方政府提供文化建设急需人才的培训任务。

以各级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人才紧缺的需求为契机,组织师资力量,继续为地方政府按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咨询与人才培训服务。

4.发挥本学科文艺创作的团队优势,为甘肃华夏文明的展示提供优秀的影视剧本、脚本,创编文化、民俗、文艺展演的素材与设计方案。

应密切关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进程与动态,组织本学科创作团队,围绕省内丰富的华夏文明历史文化资源创作一批高质量的影视剧本与文学作品。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省影视剧创作和文化演艺不知道演什么和无“戏”可演的难题。

5.利用学科优长,为地方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软件建设,以及文化长廊、文化广场、主题文化公园等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文化素材与设计展示方案。

要利用本学科西北文化研究所、地方文化建设研究中心两个机构平台,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

6.要利用好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学术平台。

应当积极协调学科成员,在此领域开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难题攻关,力争取得重大的标志性成果,

只要做好以上六个方面的工作,中文学科就有可能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文脉的同时,借助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完成学科的转型发展和平台建设。最终使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发展成为显著特色的重点学科,使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成为有特色的人文研究基地,也就可以使学科步入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