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1日下午2:30,由澳门人·威尼斯古代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以《传统·民族·文学史》为主题的学术沙龙在教师发展中心拉开了帷幕。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国星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朱万曙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方铭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多洛肯教授、复旦大学徐志啸教授等五位知名学者应邀参加。此次学术沙龙由我院龚喜平教授主持,韩高年院长、马世年处长和澳门人·威尼斯100余名师生聆听了此次学术研讨。
方铭教授作了题为《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报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史的追溯,并放眼世界,对比其他文明,总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即主体性特征、继承性特征、普遍性特征、世界性特征和永恒性特征。张国星教授在《文学的历史和历史的文学》的报告中,从中国文学的本质特征出发,提倡文学研究中“人”的本体性。他强调文学研究要睁开历史的眼睛,文史哲融会贯通;还要关注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对作家、作品的影响。朱万曙教授在报告前演唱的一曲黄梅调《对花》,更是将此次学术沙龙推向了高潮,随后他引用胡适之语“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强调学者要拓宽学术视野,善于发现问题。他认为单一的时间纬度束缚了文学史研究的视野,文学研究者应当增加“空间纬度”,拓展文学史研究的范围和空间。对同一时期不同空间的文学现象、文学个体的研究,以及对不同空间中文学品质的关注,皆能使古代文学研究焕发新机。最后,多洛肯教授作了主题为《晚清少数民族文学的回顾与前瞻 》的报告,他指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提出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并进一步强调文学研究观念应该更新,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关注,重视汉民族与其他民族文学的互融互动。报告结束后,徐志啸教授对四位学者的演讲做了精彩的评议与总结,他认为四位学者的报告对如何打破文学史研究的单纬度空间和正确认识民族文学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研究意义。
本次学术沙龙涉及传统、文学史及民族研究三个领域,但其核心均为扩展文学研究的范围,对于拓展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