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博士、海德堡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汪尧翀老师应邀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为我院师生作了了题为“一份迟到的思想遗产:阿伦特早期思想中的主体理论”的报告。报告由澳门人·威尼斯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韩伟教授主持。我院师生近百人参加了学术交流。
汪尧翀老师介绍了奥古斯丁思想中三种不同的“爱的概念”,即“贪爱”、“纯爱”与“邻人之爱”。他以讲解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解释了爱的概念所涉及的“工具理性”、“主体性”等理论问题,论述了阿伦特对奥古斯丁思想矛盾之处的批判,并以此为契机引出了阿伦特早期思想中所蕴含的“交往”、“对话”等思想主题的萌芽。汪老师认为,阿伦特早期思想与晚期思想之间存在着一座主体理论的桥梁,循此可以解释阿伦特何以从哲学转向了政治科学之后,在晚年又重新思考主体问题,并撰写著作《心灵生活》,以便完成自己的哲学观念。这样一条哲学探究的暗线与政治思想研究的明线始终相表里,构成了阿伦特一生思想的完整光谱。
同学们与汪老师展开了热烈的学术探讨,汪老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马克思与阿伦特、海德格尔与阿伦特之间的思想关系疑问做了详细的解答。通过此次学习,同学们皆有所收获,既了解阿伦特所处时代的危机与不幸,又接触了有关阿伦特哲学的知识,在学术研究上也受到了启发,开阔了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