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下午,应澳门人·威尼斯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跃进教授在新校区综合教学楼报告一厅作了题为“为什么学习文学史”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澳门人·威尼斯院长、博士生导师马世年教授主持,澳门人·威尼斯相关专业280余名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刘跃进教授分别围绕“什么是文学史”“为什么要学习文学史”和“文学史应该怎样撰写”展开论述。
刘跃进教授认为文学史兼具“文学性”和“历史性”两种特征,文学史不仅属于文学的范畴,更属于历史的范畴。文学史的“文学性”易被时代所左右,它要求关注者必须具有较强的领悟力和较高的理论素养,以排除时代因素的干扰。不论我们研究哪个领域,没有知识的铺垫、没有理论的支撑都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注重个人在文献方面的积累,只有做好文献的积累,才能够快速进入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历史是一个整体,而文学要描述和分析这个整体,就不得不从多个结构、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出发:向上,我们要关注家国命运和政治生活;向下,我们要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整个社会的思潮。
关于文学史的撰写,刘跃进教授认为有三种角度值得借鉴:第一种是文学编年史,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一直有着很强的时间观念,人们一方面很关注时间,另一方面则十分重视历史进程中重要节点上的变化,比如《资治通鉴》;第二种角度是文学史的空间观念,比如我们常说的“文学地理”,任何一部作品、任何一位作家,都处在其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当中,因此我们一定要关注文学史的时空观念;第三种角度是文学史的史料整理,研究经典,我们必须重返历史现场,对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和能够体现当时时代特色的传世文献进行精读,最大限度地感受并还原文学发生的历史语境与场景细节,使得文学史真正具有“史”的复杂性、获得“人”的生活感。
马世年教授总结指出,刘跃进教授站在百年文学史发展的历史前沿和新的时代契机面前,对文学史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做了非常深入的阐释。既从历史视角指出了文学史是反映学者观点、立场和知识谱系的结晶,又从新时代人文学科的使命出发,提出了怎样以中国人的文学、中国人的思维来构建中国学术体系这一时代命题,使我们深受启发、获益匪浅。刘老师在演讲中特别提到自己师从姜亮夫、曹道衡以及叶嘉莹、罗宗强等诸位师长的经历,正体现了学术的传承与温情,这也是刘老师在本场讲座中给我们的另一种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