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9日,应澳门人·威尼斯邀请,南开大学澳门人·威尼斯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振亚先生作了题为《破译新诗经典的对策》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我院李生滨教授主持。澳门人·威尼斯师生和校内外文学爱好者千余人线上观看聆听了此次讲座。
罗振亚教授以“读不懂的新诗”为切入点,回溯了20世纪中国新诗的流变,以李金发、废名、卞之琳、穆旦、洛夫、北岛、欧阳江河等诗人为例,讨论了新诗经典化以及建立新诗解读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罗振亚教授的讲座主要从“审美标准与历史视角兼顾”“审美维度的经典评判”“贴近经典实质的解读方法”等三个方面展开了问题讨论。首先,讨论“审美标准与历史视角兼顾”的问题。以《人生》中高加林抛弃刘巧珍的行为引出道德原则和情感原则,指出文学评价是多标准、多维度的,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文学和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重点以胡适《蝴蝶》和郭沫若《凤凰涅槃》两首诗的批评解读,肯定了五四新诗对旧诗的破坏之功,明确五四新诗探求诗体解放为第一要义。以此论证解读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与历史视角的辩证关系。其次,从意象、语言、情感等充分阐释“审美维度的经典评判”。罗教授先援引郑愁予《错误》、舒婷《致橡树》《神女峰》等作品说明破译诗歌意象对解读经典作品的重要性。新诗以意象说话,诗歌的本性决定它借助意象之间的组合和转换来完成诗意的传达。不同于古典诗歌合乎常规的意象特征,新诗意象的新品质在于寻求与象征的联系。此外,新诗突破了用词、语法和修辞方面的规范,诗人们会采用取远譬、通感和虚实镶嵌等手法达到语言陌生化。罗教授认为新诗带有诗情智化的倾向,大凡有冲击力的好诗都凝结着哲学分子,只不过以感性形态加以呈示。因而指出诗歌从本质上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一种思想,而是主客契合的情感哲学。讲座讨论的第三个问题“贴近经典实质的解读方法”。他重点谈到了三种方法。其一,引进比较法。罗教授引用了钱钟书回复厦门大学学者郑朝宗的“打通”二字,认为新诗研究也要站在古今中外的比较视野对新诗的主题、意象、语言、构思等进行多元比较“打通”。其二,整体阅读与细读统一。其三,创造性的“悟”读,即在阅读中进行审美的再造。诗海浩瀚,作品千差万别,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读方法;针对具体对象,应采用相应的解读策略;广泛而多向度拓展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并贴近文本实质。
讲座的交流环节,罗振亚教授与涂鸿教授、刘大伟博士、诗人林一木以及年轻学子吕了然等进行了亲切的线上交流。
主持人李生滨教授用“印证”“启悟”“指导”三个关键词,就罗振亚教授的讲座表达了敬意。罗教授对中国新诗研究的多元阐释赓续了朱自清、孙玉石等前辈的传统,印证了现代新诗研究的诸多方法、理论和视野。罗教授站在诗歌和小说跨界批评的比较视野上,亦是在中外古今的诗学层面上讨论新诗经典研究的可能性,给所有新诗研究者和年轻学子新的启悟。罗教授讲座中列证极为丰富,批评细读也极为精到,这对中国现当代学科建设以及专业读书写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总括而言,李生滨教授认为罗教授是一位独具风骨的诗学评论家,他在贯通古今中外文学思潮的历史维度上细读、赏析、阐释新诗经典,见微知著,并尽可能做出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罗教授讲座中所流露的人文情怀使这场学术交流成为云端的诗意盛宴。孙强教授也肯定说,罗教授的讲座具有学术的高度和深度,破解新诗的经典化及其研究的难题,引用了大量经典作品,对诸多新诗都做了全新阐释与解读,带领大家欣赏现代诗歌的美,犹如醍醐灌顶。特别是罗教授提出贴近经典实质的解读方法让我们受益匪浅。
此次讲座在线上聆听者们依依惜别的再见留言中圆满落幕。
主讲人简介:
罗振亚,南开大学穆旦新诗研究中心主任,澳门人·威尼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天津市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文学评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编委。出版有《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与先锋对话》等著作十余种;诗集《挥手浪漫》《一株幸福的麦子》;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评论》等刊物发表文章三百余篇。曾获黑龙江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天津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星星年度诗评家奖、扬子江诗学奖、建安文学奖评论奖、草堂诗评家奖、中国当代诗歌奖批评奖与金青藤国际诗歌奖等多种奖励。